首頁
>政務公開>法規公文
尚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尚志市“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的通知
時間:2022-06-27 字號:[ ]

各鄉鎮政府,各有關單位:

經市政府第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將《尚志市“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尚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6月15日


尚志市“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


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鞏固提升我市農田系統、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和生產能力的可持續性,根據《黑龍江省“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工作成效

“十三五”時期,我市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措施,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著力提升黑土耕地質量,取得較好成效。全市黑土耕地質量等級平均為4.48等,提高了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38.9克/千克。

(一)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逐步建立。編制《尚志市黑土耕地保護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尚志市水土保持規劃(2019—2030年)》《尚志市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黑土耕地保護推進落實工作體系,加強黑土地保護監督考核,實現黑土地保護的法治化、制度化、長效化。

(二)黑土地數量保持基本穩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格核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有余,全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83.3萬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83.3萬畝。完成耕地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將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全部落實到具體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三)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兩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77.23萬畝。

(四)黑土地保護模式不斷完善。大力推進科學輪耕制度,旱田平均每三年深松一次。把秸稈還田作為提升黑土耕地地力的重要措施,旱田以“一翻兩免”為重點,因地制宜形成了翻埋、碎混、覆蓋等三種秸稈還田方式;水田以“一翻兩旋”為重點,形成翻埋、旋耕和原茬攪漿等三種秸稈還田技術。2020年,全市秸稈還田率達到65%以上。堅持農機農藝融合,裝備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147臺,深松整地面積42萬畝。有力促進黑土地休養生息。

(五)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顯。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強重大病蟲監測網絡體系建設,推廣現代植保裝備,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開展農藥包裝物、農用殘膜回收處理工作。大力推進種養結合,加快農牧循環發展,2020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設置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點35個,實現耕地質量調查全覆蓋。

(六)生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堅持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和耕地質量下降勢頭。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0.049萬平方公里,為“十三五”規劃治理面積的100%,其中實施4類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4.24平方公里、侵蝕溝21條。全市累計造林2.288萬畝、退耕還林14.37萬畝。

(七)糧食綜合產能穩步提高。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集約化生產水平。截至2020年,全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4456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31.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6.03億斤。

二、“十四五”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全市上下要搶抓機遇、應對挑戰、乘勢而上,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為筑牢中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提供堅實保障。

(一)面臨機遇

一是工作高度重視。中央、省和哈爾濱市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工作。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推廣黑土地保護綜合治理模式,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

二是政策支持有力。國家對黑土地保護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在耕地地力提升、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水土流失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等多方面給予支持,集中推進黑土耕地保護。

三是工作基礎扎實?!笆濉睍r期,全市上下堅持把保護黑土地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總結探索了一整套黑土地保護工作制度和技術模式,為“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提升黑土耕地保護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是綠色發展所需。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綠色有機農產品市場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加強黑土地保護,做大做強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農產品品牌優勢,有助于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

(二)面臨挑戰

一是耕地土壤有機質下降趨勢仍未根本扭轉。長期高強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積大,保護投入有限,黑土地質量退化趨勢仍然嚴峻。雖然近年來不斷加大秸稈等有機物料還田力度,有機質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塊出現恢復性增長,但是從整體上看,耕地質量提升任務依然艱巨。

二是生產經營主體參與不夠。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黑土地保護意識不強,缺乏責任約束,片面追求產量,重利用輕保護,重產出輕投入,黑土地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

三是組織化程度有待提高。全市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不高。農戶家庭分散經營制約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機裝備應用和先進栽培技術模式推廣,影響黑土地保護措施的落實效果。

三、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黑土地保護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動省和哈爾濱市黑土地保護相關要求落實落地,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依靠科技引領,加大資金投入,調整優化結構,創新服務機制,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堅持一體化綜合施策,系統化分類推進,建設黑土地保護示范,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為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城鄉全面融合,走出一條具有尚志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針對黑土地長期高強度利用,統籌優化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轉變發展方式,推行綠色生產,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推進種養循環、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合理輪作等綜合治理模式,切實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

——堅持突出重點,綜合施策。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以耕地數量保護、質量建設和生態修復為重點,探索工程與生物、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區分類推進集中連片治理,發揮示范帶動效應,提升黑土耕地質量。

——堅持政策協同、統籌實施。加強政策銜接,結合農田建設、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等規劃,統一設計方案、組織實施和績效考核,統籌安排工程建設、耕地保護、資源養護等不同渠道資金用于黑土地保護利用。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強化政府規劃引導、資金政策撬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農民籌資籌勞,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調動農民群眾、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積極性。

(三)主要目標

1.保護面積。到2025年,黑土地保護技術在永久基本農田和劃定的“兩區”實現全覆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面積達到160萬畝。到2030年,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面積240萬畝,基本覆蓋典型黑土區耕地。

2.保護目標。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到2030年,黑土耕地保護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比2025年提高1克/千克以上。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持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改善黑土區生態環境。

3.保護效果。通過加強黑土地保護,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到2025年,力爭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7億斤。

專欄1“十四五”時期黑土地保護主要任務目標

類別

任務

預期目標

到2025年

到2030年

保護面積

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萬畝)

160

240

保護目標

土壤有機質平均增量(克/千克)

比2020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比2025年平均提高1克/千克以上

耕作層平均厚度(厘米)

力爭旱田平地達到30厘米;坡耕地達到25厘米;水田達到20—25厘米。

保護效果

全市糧食產能(億斤)

力爭達到27億斤


四、重點工程及建設任務

銜接《尚志市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內容,重點實施“六大工程”,保數量、提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多措并舉保護治理黑土地。

(一)數量管控工程

采取“三嚴”措施,依法加強黑土耕地數量管控,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1.嚴控耕地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易地補充耕地、土地復墾等政策,確保完成規劃期內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2.嚴格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劃定一般農業區,把優質黑土耕地優先劃入一般農業區。制定用途管制規則,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嚴控非農建設用地規模,盡量少占優質黑土地。強化對占用黑土地的管控約束,使得城鄉發展等非農建設盡量避讓優質黑土地。

3.嚴格土地執法。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應當按規定進行表土剝離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護違法違規問題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嚴肅查處土地違法特別是亂占耕地、破壞耕地、盜挖黑土等行為。

專欄2耕地數量管控工程

類別

任務

預期目標

耕地數量

嚴控耕地保護紅線

確保完成規劃期內黑土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

耕地用途

嚴格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嚴控非農建設用地規模,盡量少占優質黑土地。強化對占用黑土地的管控約束,使得城鎮發展等非農建設盡量避讓優質黑土地。

耕地執法

嚴格土地執法

建設項目占用黑土地的,應按規定進行表土剝離和利用;全面加大黑土耕地保護違法違規問題執法力度。

(二)水土保持工程

堅持水土保持與耕作、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三治”結合,防治黑土耕地水土流失。

1.治理坡耕地。對坡耕地采取修筑梯田、地埂植物帶、可耕作地埂、等高耕作、少免耕秸稈覆蓋、深松等水土保持綜合措施,科學配置農田道路、防護林和溝道構建導排水體系,完善蓄水、導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設施。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對15度以上坡地已經開墾并種植農作物的,由鄉鎮政府制定退耕計劃,逐步恢復植被;在15度以上坡地種植經濟林的,應當科學選擇樹種,合理確定規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2.治理侵蝕溝。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開展大中型侵蝕溝治理,通過工程措施穩固后,栽種護溝林草等生物措施恢復生態。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采取侵蝕溝治理等工程及生物措施,治理修復耕地中的小型侵蝕溝。

3.防治土壤風蝕。建立高標準農田綠色屏障,防治土壤風蝕。采取高留茬免耕和糧飼輪作,增加地表覆蓋度,減小或遏制田面表土流失,逐步解決我市耕地風蝕嚴重問題。在防護林與農田之間,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樹影地,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

專欄3水土保持工程

類別

采取措施

預期目標

坡耕地治理

科學配置農田道路、防護林和溝道構建導排水體系;適宜地區修建梯田或可耕作地埂,推行改自然漫流為筑溝導流;實施少免耕秸稈覆蓋、大壟條帶種植、深松等農藝措施。

防治坡耕地侵蝕退化。

侵蝕溝治理

大中型侵蝕溝:修建溝頭防護、谷坊等溝道防護設施;營造溝頭、溝岸防護林以及溝底防沖林等水土保持林;配合溝道削坡、生態護坡等措施。具備條件的小型侵蝕溝:采取填埋措施,恢復耕地。


防治土壤

風蝕

建立高標準農田綠色屏障,采取高留茬免耕和糧飼輪作。

逐步解決耕地風蝕問題。

(三)田間配套工程

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采取“三建”同步,開展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優先在“兩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和提高“兩區”綜合生產能力。到2025年,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30.23萬畝,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66.51萬畝。到2030年,全市累計建設黑土高標準農田183.3萬畝,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94.98萬畝。

1.推進農田灌排體系建設。按照區域化治理,灌溉與排水并重,漬、澇綜合治理的要求,對灌區渠首、骨干輸水渠道、排水溝、渠系建筑物等進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加強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的有效銜接配套,完善田間排灌渠系,配套輸配電設施,實現灌溉機井全部通電。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水田灌溉設計保證率不低于75%。

2.推進田塊整治建設。推進旱地格田化、水田條田化建設,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確定田塊的適宜耕作長度與寬度。有條件的地塊,旱田網格面積一般控制在500畝左右,水田網格面積一般控制在10畝左右,合作社等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可適當擴大網格面積。開展耕地平整,合理調整田塊地表坡降,增加耕作層厚度。

3.推進田間道路建設。按照農機作業和農資、糧食運輸需要,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推進路網密度、路面寬度、硬化程度、附屬設施等規范化建設,使耕作田塊農機通達率達到90%以上。加強農機化建設,推廣應用適于生態、高產農藝技術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機作業技術標準。

4.推進農機化建設。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200臺,保有量達到347臺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87萬千瓦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8%以上。

專欄4田間配套工程

類別

采取措施

預期目標

到2025年

到2030年

高標準

農田

建設

對渠系進行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配套輸配電設施;推進旱地格田化、水田條田化建設。平整耕地,合理調整田塊地表坡降,增加耕作層厚度;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推進路網密度、路面寬度、硬化程度、附屬設施等規范化建設。

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30.23萬畝。農田灌排體系逐步完善,灌溉機井全部通電;有條件的地塊,旱田網格面積一般控制在500畝左右,水田網格面積一般控制在10畝左右;耕作田塊農機通達率達到90%以上。

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83.3萬畝。

農機化

建設

推廣適于生態、高產農藝技術的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大馬力拖拉機、秸稈還田機、翻轉犁、深松機、免耕播種機、旱田高效節藥噴霧機、有機肥拋灑機等先進農機裝備;圍繞秸稈還田、深耕整地、免耕播種、病蟲草害防控施藥作業等重點環節,強化各項農機技術標準。

新增100馬力以上拖拉機200臺,保有量達到347臺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87萬千瓦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8%以上。


(四)地力提升工程

優化耕作制度,推進種養結合,分類推行“三個實施”,增加秸稈、畜禽糞肥等有機物補充回歸,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基礎地力。

1.實施耕地深松輪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層厚度,建立“土壤水庫”,提高土壤抗旱防澇、蓄水保墑能力,實現春旱秋防。逐步建立米豆、米豆薯、米豆雜、米豆經等“二二”或“三三”輪作制度,實現耕地用養結合和各作物均衡增產增效。

2.實施保護性耕作。以秸稈還田為核心,旱田因地制宜采取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碎混和翻埋(壓)還田;水田采取秸稈粉碎翻埋還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攪漿整地,提升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到2025年,全市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實施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翻埋(壓)還田、秸稈碎混還田等保護性耕作面積累計達到630萬畝次。

3.實施有機肥還田。堅持種養結合,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或按比例與秸稈混合高溫發酵生產有機肥還田。采用糞肥還田專用機械施用有機肥,結合秸稈粉碎實施深翻整地作業。到2025年,全市累計施用有機肥達到126萬畝。

專欄5地力提升工程

類別

采取措施

預期目標

深松輪作

用大馬力拖拉機帶專用深松機實施整地作業,作業深度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層,加厚耕層。繼續推廣“一主多輔”種植模式,以玉米與大豆輪作為主,春小麥、雜糧雜豆、蔬菜、薯類、飼草、油料作物、漢麻、中草藥(1年生)等輪作為輔,大力提倡“三三制”輪作,允許實行“二二制”輪作。

到2025年,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實施免耕少耕秸稈覆蓋還田、秸稈翻埋(壓)還田、秸稈碎混還田等保護性耕作面積累計達到630畝次;施用有機肥達到126萬畝。

保護性耕作

旱田區因地制宜的實施秸稈翻埋(壓)、碎混、少免耕覆蓋等還田技術;水田采取秸稈粉碎翻埋還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攪漿整地技術。

有機肥還田

利用有機肥專用施肥機械將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或按比例與秸稈混合堆漚生產的有機肥施到農田。

(五)生態保護工程

深入開展“三節”,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推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1.節約化肥投入。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方法,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術,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減量增效。強化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支持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改造升級。通過市場化運營模式,在養殖密集區建設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推進畜禽糞污肥料化生產,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全覆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

2.節約農藥使用。強化病蟲疫情監測網點建設,提升末端監測能力,科學指導防控,實現精準用藥。更新改造施藥機械,推廣科學規范用藥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用殘膜回收處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減量規范施藥技術實現全覆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9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8%。

3.節約利用水資源。旱田區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坐濾水種等旱作節水技術;水田區通過完善田間渠系配套基礎設施,減少水資源損失率。大力推廣水稻節水技術,提高田間用水效率。

專欄6生態保護工程

類別

采取措施

預期目標

科學施肥用藥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應用分期、分層、側深等科學適用施肥技術以及高效新型肥料;配備高效節藥施藥機械,持續補貼更換節藥噴頭,推進規范化減量施藥和綠色防控。

到2025年,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規范施藥作業均實現全覆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9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

農業面源

污染防治

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用殘膜回收處理;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節水灌溉

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灌,推廣坐水種等抗旱保苗技術。完善水田田間渠系配套基礎設施。

(六)監測信息工程

實施“三個建立”,合理布設耕地質量監測調查點,完善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建立黑土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加強黑土耕地質量變化規律研究。

1.建立黑土耕地監測網點。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和調查點,分類型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期監測研究站。加強黑土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匯集和共享。

2.建立黑土耕地保護監測體系。以科研院所為依托,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技術、空間定位技術和遙感監測技術等現代化手段,構建黑土地保護監測大數據平臺,建立黑土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完善病蟲疫情監測預警體系。

3.建立實施效果評價制度。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相結合,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效果評價。在堅持科學、公正、準確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第三方評價機制,開展執行期和任務完成時的數量和質量評價,監測黑土地保護實施效果。

專欄7監測信息工程

類別

采取措施

預期目標

耕地質量

調查監測體系

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和調查點,分類型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期監測研究站;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建立完善黑土耕地質量監測體系。

實施效果評價

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效果評價;探索第三方評價機制。

建立黑土地保護效果評價體系。

五、區域布局及保護措施

根據地形特征、自然條件、土壤類型、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農業生產實際等因素,將全市黑土耕地劃分為平整旱田、坡耕地、水田3個類型區,以培育增肥、保育培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落實關鍵技術模式,分區保護、分類治理,科學布局一批整鄉、整村、整片推進的黑土地保護示范區。

(一)平整旱田類型區。土壤類型主要為黑土、草甸土。

保護措施:

1.以有機質全耕層補給、增加耕層厚度、建立肥沃耕作層為重點,推廣以秸稈翻埋(壓)還田為核心技術,因地制宜實施秸稈碎混還田、少免耕秸稈覆蓋還田的保護性耕作技術。

2.在種養結合區因地制宜實施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還田,與秸稈粉碎深翻還田同步作業。

3.推行“一主多輔”輪作模式。

4.白漿土耕地可結合秸稈粉碎+有機肥翻埋(壓)還田等技術消減白漿障礙層,快速培肥耕作層。

5.完善灌排設施,規范化改造低洼內澇區排水系統。

6.因地制宜開展田塊整治,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二)坡耕地類型區。土壤類型主要為暗棕壤、黑土。

保護措施:

1.坡耕地推行科學配置農田道路、防護林和溝道構建導排水體系,完善蓄水、導水、排水等水土保持配套設施,攔蓄和疏導地表徑流;采用改順坡壟為橫坡壟、等高條帶種植。

2.適宜地區修建梯田或可耕作地埂,推行改自然漫流為筑溝導流。

3.實施少免耕秸稈覆蓋、大壟條帶種植、深松、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阻控坡耕地侵蝕退化,保水增肥。

4.大中型侵蝕溝采取修建溝頭跌水、溝底谷坊等溝道工程防護設施,營造溝頭防護林、溝岸防蝕林、溝底防沖林等溝道林草防護措施,配合溝道削坡、生態袋護坡等措施,構建完整的溝壑防護體系,以有效控制溝頭溯源侵蝕和溝岸擴張。

5.小型侵蝕溝實施生態固溝、綠色過水通道、秸稈填溝等綜合治理措施,控制侵蝕溝進一步發展或將侵蝕溝修復為耕地。

(三)水田類型區。土壤類型主要為草甸土、沼澤土、白漿土、水稻土。

保護措施:

1.推廣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原茬攪漿為核心技術,合理配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

2.以地表水置換地下水,保護利用地下水資源。

3.完善大中型灌區配套,加強灌排工程建設。

4.規范化改造低洼內澇區排水系統,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5.因地制宜開展條田化改造,開展田塊整治,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6.推廣水稻節水控灌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市黑土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組織協調指導。各鄉鎮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黑土地保護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將黑土地保護納入鄉鎮年度責任目標考核。全面落實“田長制”,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和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機制,壓實各鄉鎮和各部門黑土地保護利用責任。各鄉鎮要結合實際,制定黑土地保護規劃,聚焦重點區域、重點任務,集中力量建設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

(二)強化政策支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載體,綜合組裝項目資金,探索開展黑土地保護整建制創建,打造黑土地保護示范樣板。落實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加強行業內相關資金整合和行業間相關資金統籌的銜接配合,統籌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保護性耕作、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政策項目,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實行綜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

(三)推進科技創新。組建市黑土地保護利用專家組,整合科技創新要素資源,加強黑土地保護技術推廣應用。重點開展黑土保育、土壤養分平衡、節水灌溉、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術推廣,探索建立適合我市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技術模式。

(四)創新服務機制。探索建立市級指導、鄉級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項目實施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有效措施,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商業性經營資本進入,調動社會化組織和專業化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積極性。

(五)加強主體培育。加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耕地集中連片生產,將黑土地保護利用措施和責任落實到具體地塊和實施主體。

(六)強化監測評價。建立黑土地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對黑土地理化性狀、黑土層厚度、地形地貌、水土流失、污染狀況等數量和質量變化情況進行調查、動態監測和分析評價。建立黑土地地理信息監管平臺,建設黑土地數據庫,定期發布黑土地調查監測信息。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定期開展黑土地保護效果評價。

(七)強化依法保護。認真貫徹落實《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把黑土地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相結合、與保障糧食安全相結合,明確黑土地保護與其他行業的關系,強化執法監督檢查,形成聯動工作合力,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厲打擊盜采泥炭黑土等違法行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護土。

(八)加強宣傳培訓。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提高種植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水平。及時總結黑土地保護利用經驗,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多渠道多形式宣傳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好經驗、好模式,突出政策導向,做好政策解讀,營造全社會關心黑土地、保護黑土地的良好氛圍。

七、文件有效期

文件有效期截至2025年12月31日。


附件:“十四五”時期全市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任務分解表.docx


政策解讀:關于《尚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尚志市“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的通知》的政策解讀

(來源:尚志市信息中心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桃花影院高清在线播放